工作动态
首页 > 工作动态 > 正文

【陕西教育新闻网】陕西师范大学:发挥资源优势 打通精准扶贫关节点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治贫先治愚、扶贫先扶智。党中央、国务院把“发展教育脱贫一批”作为打赢脱贫攻坚战的“五个一批”工程之一。陕西省委、省政府专门成立了教育脱贫办公室,统筹全省教育脱贫工作。陕西省委高教工委、陕西省教育厅以助力产业脱贫攻坚为主线,将开展产业扶贫培训作为高校践行社会服务职能的重要内容,鼓励高校积极投身全省产业脱贫攻坚战中,构建了“政府、高校、群众”参与共赢的扶贫生态体系,取得了良好的经济益效和社会效益。
  近日,记者先后对西安工程大学、西安理工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杨凌职业技术学院、陕西中医药大学、陕西科技大学、陕西师范大学、安康学院、安康职业技术学院等9所高校及其扶贫点进行了走访,深入了解陕西特色产业高校扶贫培训工作的开展情况。
  习近平总书记曾说过:“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把科技成果应用在实现现代化的伟大事业中。”陕西师范大学积极响应号召,充分发挥人才和学科资源优势,打通精准扶贫的重要关节点,大力推进科技惠民。在贫困地区,陕西师范大学将发展濒危名贵药材的规范化栽培和野生抚育及相关产业开发作为发展中药产业、实现精准扶贫的的重要途径。
陕西师范大学西北濒危药材资源开发国家工程实验室 研究员牛俊峰向记者介绍 白及规模化繁殖技术
  国家二级保护植物白及是100余种常用中成药的主要成分之一,自然条件下难以萌发,其资源无法满足用药需求,加之近年来,临床和工业应用需求逐年增加,药农乱采乱挖进一步加剧了野生资源迅速枯竭,亟需人工繁殖、栽培与保护。陕西师范大学西北濒危药材资源开发国家工程实验室经多年研究,在直播育苗技术上取得了被认为是“不可思议的突破”:实验室利用多株自主分离的兰科共生菌,辅之以种子营养包衣与后熟处理,实现了95%以上种子萌发生长,为白及规模化繁殖与生产奠定了坚实基础。
  “这项技术有效地解决了白及药材供应短缺问题,也被应用到铁皮石斛等其他兰科植物上并取得了成功,年实现经济效益近7亿元。”实验室研究员牛俊峰自豪地说。

牛俊峰介绍白及种植技术
  自20世纪80年代起,陕师大西北濒危药材资源开发国家工程实验室开始在陕南扶持百余家企业开展濒危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和加工,利用实验室在药用资源领域的独特优势,强化特色、凝聚重点,大力推进科技转化,积极开展专业培训与产业化推广,精准扶贫效果显著,带给企业及当地药农新增产值数百亿元,累计帮扶百余万百姓脱贫致富。
  实验室围绕国家药用资源的战略需求,依托秦巴山区、黄土高原和西部地区丰富的药用资源优势,利用陕师大生物学、生态学、化学一级学科博士点和博士后流动站,生物学、生态学、化学、中药学、生物工程和食品科学一级学科硕士点组建的人才团队和学科优势,充分发挥产学研结合,坚持“立足西部,面向全国,服务地方,凝聚人才,求是创新”的发展思路,开展药用资源及可持续利用、中药材规范化栽培与生产、药用植物次生代谢及调控、天然药物化学成分与功能研究。
  在长期药用资源调查与科研工作基础上,实验室因地制宜,指导汉中、安康、商洛、宝鸡、渭南、延安等地开展中药材规范化生产和野生资源抚育,推广规范化种植面积27.89万亩,抚育野生药材50.85万亩,年新增经济效益22.70亿元,极大地促进了陕西省乃至全国中药材质量的提升和区域经济发展。
  2008年,实验室开始指导旬阳新森林公司种植白及500亩,2012年收获,亩产达到1000公斤。实验室共建汉中市佛坪山茱萸栽培半野生抚育基地,已通过国家GAP认证,陕西种植面积已超过40万亩,是部分山区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
  实验室还长期为陕西省省发改委、科技厅、林业厅等省直部门汉中、商洛、安康等提供咨询和技术服务;和全省各地科技部门长期合作,建立中药材生产技术服务和培训体系;实验室15名专家作为省市科技特派员,为精准扶贫和科技惠民计划提供技术支持,开展科技惠民和精准扶贫,编著培训教材,培训药农与技术人员2万余人次。
  陕西师范大学充分发挥中药产业在保障人民身体健康、服务区域经济发展、推进科技惠民、实现精准扶贫,以及在保护生态环境中的优势,克服经费和旗帜型人才的不足,强化特色,凝聚力量,突出重点,提高实验室原始创新和集成转化能力,使实验室在药用资源研究、人才培养、技术成果孵化和产业技术推广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原文链接:陕西教育新闻网 http://www.sxjybk.com/html/2017/yw_1102/4142.html

Copyright ©2022-2025 陕西师范大学乡村振兴与对口支援办公室 版权所有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