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动态
首页 > 工作动态 > 正文

【西部网】陕师大产业扶贫培训实录:发挥实验室优势开展科技培训

西部网讯 党中央、国务院把“发展教育脱贫一批”作为打赢脱贫攻坚战的“五个一批”工程之一。陕西省教育厅以助力产业脱贫攻坚为主线,将开展产业扶贫培训作为高校践行社会服务职能的重要内容,鼓励高校积极投身全省产业脱贫攻坚战中,构建了“政府、高校、群众”参与共赢的扶贫生态体系,取得了良好的经济益效和社会效益。
  5月11日,陕西省教育厅、陕西省扶贫办下发《陕西省特色产业高校扶贫培训计划实施方案》,各校积极响应,结合学校及扶贫点的实际情况开展扶贫培训工作。近日,中省主流媒体先后对陕西9所高校及其扶贫点进行了走访,深入了解陕西省高校特色产业扶贫培训工作的开展情况。
  陕西师范大学充分发挥人才和学科资源优势,大力推进科技惠民、全面实现精准扶贫,在特色产业领域助推陕西扶贫攻坚工作向纵深发展。学校在陕西贫困地区将发展濒危名贵药材的规范化栽培和野生抚育及相关产业开发作为发展中药产业的重要途径,打通了精准扶贫的重要关节点,促进了地方经济发展,为脱贫攻坚工作贡献了力量。
  发挥实验室优势 积极开展科技培训
  
陕西师范大学西北濒危药材资源开发国家工程实验室自80年代起,扶持陕南百余家企业开展濒危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和加工,利用实验室在药用资源领域的独特优势,强化特色、凝聚重点,大力推进科技转化,积极开展专业培训与产业化推广,在陕南等地区实施精准扶贫,效果显著,带给企业及当地药农新增产值数百亿元,累计帮扶百余万百姓脱贫致富。
  陕西师范大学非常重视实验室的建设与发展,在实验室场地、仪器设备配置、人才引进、研究生培养等方面给予一系列优惠政策和支持。5年来,共计支持实验室建设经费954万元,运行经费515万元,学科建设经费1698.5万元,引进人才实验室建设及科研启动经费2253万元,合计5420.5万元,主要用于实验室的基础建设、仪器购置、日常运行、科研工作等。
  另外,实验室长期坚持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立足科技创新,重视产学研结合,突出产业应用,建立专业技术培训体系,组织编写培训教材,与多个地市科技部门合作,开展与科技扶贫工作相关的中药材规范化生产技术培训,培训药农与技术人员2万余人次。
  实验室始终围绕国家药用资源的战略需求,在研究过程中,注重实施科技惠民与精准扶贫,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帮助群众脱贫致富。同时依托秦巴山区、黄土高原和西部地区丰富的药用资源优势,利用我校生物学、生态学、化学一级学科博士点和博士后流动站,生物学、生态学、化学、中药学、生物工程和食品科学一级学科硕士点组建的人才团队和学科优势,充分发挥产学研结合,坚持“立足西部,面向全国,服务地方,凝聚人才,求是创新”的发展思路,继续开展药用资源及可持续利用、中药材规范化栽培与生产、药用植物次生代谢及调控、天然药物化学成分与功能研究。
  科技先导因地制宜 开展特色产业扶贫
  
在长期药用资源调查与科研工作基础上,陕西师范大学因地制宜,指导陕西汉中、安康、商洛、宝鸡、渭南、延安、甘肃、宁夏等陕甘宁革命老区及云南、四川、重庆等国内30余家企业开展中药材规范化生产和野生资源抚育,推广规范化种植面积27.89万亩,抚育野生药材50.85万亩,年新增经济效益22.70亿元,极大地促进了我国中药材质量的提升和区域经济发展。

近日,中省主流媒体对陕西师范大学扶贫点进行了走访,深入了解陕西省高校特色产业扶贫培训工作的开展情况。

值得一提的是,陕西师范大学于2008年开始指导旬阳新森林公司种植白及500亩,2012年收获,亩产达到1000公斤。西北濒危药材资源开发国家工程实验室研究员牛俊峰介绍道:“白及属兰科白及属多年生草本植物,以干燥块茎入药,具有收敛止血、消肿生肌之功效,是100余种常用中成药的主要成分之一,多用于治疗外伤出血、胃溃疡出血、肺出血等症;白及还被广泛应用于保健食品、化妆品和日用品中。白及种子微小,2-3 cm大的果荚内有种子2-3万粒,成熟后胚发育不全且无胚乳,自然条件下难以萌发,其资源根本无法满足用药需求,已被列为国家二级保护植物。加之近年来,临床和工业应用需求逐年增加,药农乱采乱挖进一步加剧了野生资源迅速枯竭,亟需人工繁殖、栽培与保护。”

近日,中省主流媒体对陕西师范大学扶贫点进行了走访,深入了解陕西省高校特色产业扶贫培训工作的开展情况。

实验室利用多株自主分离的兰科共生菌,辅之以种子营养包衣与后熟处理,突破性创立种子直播育苗技术,实现了80%以上种子可以萌发生长,繁殖效率3000株/m2,被认为是“不可思议的突破”,为白及规模化繁殖与生产奠定了坚实基础。无论从经济效益还是社会效益,生态效益上,白及的普及与推在广缓解兰科药材濒危之困,促进中药材产业健康发展的同时,还可带领广大农民脱贫致富。
  因此,以白及为代表的珍稀濒危中药材种植技术的培训与普及,显得尤为重要。陕西师范大学正是在此基础上,科技为先导,因地制宜,深入基层,开展特色产业培训,助力特色产业脱贫攻坚。
  此外,实验室共建汉中市佛坪山茱萸栽培半野生抚育基地,已通过国家GAP认证,陕西种植面积已超过40万亩,是部分山区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
  陕西师范大学充分发挥中药产业在保障人民身体健康、服务区域经济发展、推进科技惠民、实现精准扶贫,以及在保护生态环境中的优势,克服经费和旗帜型人才的不足,强化特色,凝聚力量,突出重点,切实提高实验室原始创新和集成转化能力,使实验室在药用资源研究、人才培养、技术成果孵化和产业技术推广中发挥更大作用。
  原文链接:西部网 http://edu.cnwest.com/content/2017-10/25/content_15464055.htm

Copyright ©2022-2025 陕西师范大学乡村振兴与对口支援办公室 版权所有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