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云南省人民政府召开新闻发布会,对外正式通报:通过第三方评估机构实地评估检查,云南省13个州(市)的33个贫困县(市、区)达到脱贫标准,成功退出贫困序列。我校承担定点扶贫任务的普洱市景谷傣族彝族自治县位列其中,按期实现脱贫摘帽。
2013年以来,学校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不断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精准扶贫的重要论述,不懈深入贯彻中央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战略方略,扎实推进教育部安排给我校的定点扶贫工作,在云南省普洱市景谷傣族彝族自治县持续围绕“1+2+X”扶贫模式统筹校内资源,积极发挥学校优势,尽锐出战,精准施策,以“西部红烛精神”为引领,全面助推景谷县社会经济及教育事业的大跨越和大发展。
“四位一体”引领“四全”态势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全局出发高度重视新时代精准扶贫工作。党的十九大则把精准扶贫作为从党的十九大到二十大的三大攻坚战之一。自承担扶贫工作以来,学校党委和行政从高校承担的“四个使命”出发,按照教育部党组的要求,专门成立了扶贫工作领导小组,确定了以扶智提智为先导、以阻断贫根为目标、以科教帮扶为抓手、以人才优势为保障的“四位一体”整体工作思路。党委书记程光旭、校长游旭群严格落实主体责任,深入景谷县镇村一线亲历指导、大力推进扶贫工作。校扶贫工作领导小组统揽全局,因地因人制宜,做好顶层设计;校内30余个部门、学院、附属单位、合作办学单位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使命感主动请缨、热情参与;西北濒危药材资源开发国家工程实验室副主任郑鹏、陕西师大附中副校长郭胜同志等挂职干部扎根基层,甘于奉献,在异乡书写别样年华事迹;校内师生团结一心,勇担时代使命,从“小”从“我”做起,推进扶贫工作不断往细处走,往实处走。
在配合景谷脱贫攻坚战略过程中,学校以问题为导向、以项目为牵引,先后与景谷县政府签订校县《教育脱贫发展框架协议》和《中药材产业合作框架协议》,完善校县合作共赢机制,补齐贫困地区均衡发展短板。随着送教景谷、基层党政干部培训、景谷一中教育实习、中小幼骨干教师浸入式研修培训、校园文化建设提升、濒危中药材基地建设、科技专家服务站建设、县域全域旅游规划、贫困村民生条件改善等一系列实实在在的项目落地生根、巩固推进,学校在景谷县的扶贫工作呈现出全校参与、全力以赴、全面落实、全新突破的“四全”工作特征,把高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和文化传承创新的职能与脱贫攻坚有机结合、相互促进,以扎实细致有力的工作举措在景谷县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时代征程中写下师大人浓墨重彩的一笔。
“双向交流”践行“志智双扶”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发展教育扶贫作为治本之计,确保贫困人口子女都能接受良好的基础教育,具备就业创业能力,切断贫困代际传递。”在科学理论指导下,学校积极发挥自身教育理念和教育资源优势,采用“请进来、走出去”相结合的方式,聚焦县域基础教育发展提质,打出了送教到县、跟岗培训、支教实习、社会实践、教育捐赠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教育扶贫“组合拳”。
陕西师大奥林匹克花园学校(简称“陕西师大奥园学校”)和附属幼儿园各开展5批中长期浸入式跟岗研修培训活动,培训景谷一中、一小及幼儿园校园长和骨干教师89名。景谷当地,附属中学及西安其他名校的7位退休教师老骥伏枥,响应学校号召,长期扎根景谷一中分校开展教育帮扶活动,全面参与、逐步加强当地教育能力发展水平和师资队伍建设体系;学校精心谋划,分6批组织来自陕西师大教师干部教育学院、附属中学、附属小学、附属幼儿园、陕西师大奥园学校、西安中学、西安高新一中、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中学等学校的30多位优秀教师走上“送教景谷”的讲台,培训当地中小幼教育工作者2600余人次。
目前,“陕西师范大学”“一中分校”已成为景谷县家喻户晓的两个热频词,陕西师大的教育品牌印记深深渗透到景谷县中小幼教育的各条脉络,在家长和学生心中产生了积极影响和良好信任感。在2018年当地中考招生中,景谷县一改往年优质生源大量外流的现象,在生源质量方面取得了令人振奋的新突破。
推进从“绿水青山”到“金山银山”的转型
围绕景谷县得天独厚的自然地理条件和深厚的文化历史积淀,学校以西北濒危药材资源开发国家工程实验室和西安陕西师大旅游设计研究院两个平台为科技支撑,长期提供专家智力支持和人员技术培训,形成了生物医药产业“短期能脱贫、长期稳增收”,全域旅游产业“短期聚人气、长期强经济”的产业发展良好态势,助力县域生物医药和全域旅游两个产业稳步驶入绿色发展的“快车道”,把景谷县的“绿水青山”变成了景谷百姓勤劳致富的“金山银山”。
砥砺奋进的六年,学校在云南省开展优质中药材种质资源收集保护、良种选育与资源培育、林下生物药仿野生种植技术研究等工作,建成1个云南省科技专家服务站和2个普洱市专家工作站,获批云南省高层次创新创业团队项目1项;共扶持当地企业建立药材示范种植基地6个,规模达一万余亩,年均新增中药材种植面积一千余亩,种植产业规模效益约十亿元;扶持了普洱、西双版纳、保山等地医药企业提供优质药材种苗给老百姓,辐射带动近千余户老百姓种植药材,户均年增收过万元,做到了真正的产业造血,精准滴灌。
另一方面,为促进景谷县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完成旅游脱贫既定任务,地理科学与旅游学院副院长、中国旅游研究院西部旅游发展研究基地主任严艳团队自2017年末承担了《景谷县全域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18-2028)》项目。三次远赴景谷的不忘初心,三十多位专家学者的众志成城,十五万字意见征询稿的斐然成章,从历史到现状,从目标到战略,从内容到措施,从重点项目与投资到供给要素与开发利用,为景谷县加快旅游产业转型升级,实现旅游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描绘了一幅未来发展的宏伟蓝图。
扶贫诊断打造基层铁军
当代中国发展的一切成就在根本上来源于党的领导下广大人民群众的主体力量。为了调动多方面的积极因素共襄扶贫伟业,2018年下半年学校成立了“陕西师范大学扶贫政策与评估研究中心”,面向国家脱贫攻坚和农村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大需求,依托学校师生力量和学科资源,为服务好陕西省和国家扶贫政策研究及评估工作搭建了重要智库平台。
中心成立之后,学校相继组织该中心11名师生深入景谷县11个乡镇33个村组,以入户走访、实地考察、访谈座谈等形式在当地开展贫困县退出脱贫诊断工作。调研结束后,带队教师还从调研基本情况、基本结论、存在问题、对策建议等方面作了“云南景谷脱贫攻坚调研反馈”的专题报告,通过现场培训和视频会议培训景谷县县委、政府各部门负责人、脱贫攻坚“四支队伍”、村民小组长等4000余人次,有效反映了当代群众的发展愿望,有力调动了群众参与的力量。
红烛点亮最美青春路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新时代中国青年运动的主题,新时代中国青年运动的方向,新时代中国青年的使命,就是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同人民一道,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陕西师范大学的青年学子用自己的实践证实并不断证实着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一科学论断。
自2017年学校在景谷一中分校建立教育教学实践基地以来,陕西师范大学已有71名公费师范生和教育硕士研究生前往景谷当地开展四个月至半年的教育实习活动,完成了从一名“大学生”到一名“小老师”的角色转变。赴景谷特殊教育学校开展爱心志愿活动,实习团的青年学子用青春点亮红烛,照亮特殊儿童的心灵最深处。多名实习学生及同窗还利用周末兼职,攒下1万多元为景谷一中分校书吧购买捐赠了1000余本中外名著,把盖满师大印章的图书留给了景谷县的孩子,也把自己的青春故事留在了祖国的西南边陲。
捐资助学传递育人温度
社会主义教育扶贫事业承载着传承人类历史上的大爱大德大情怀的时代使命。承担定点扶贫任务以来,学校多方筹措物资和资金,用于改善景谷县贫困群众的生活条件以及部分学校的基础设施,让教育更有温度,更有温情,更有温馨。学校就景谷县学校基础设施提升和困难群众生活条件改善等问题专设项目,陆续向景谷一中分校图书资料室建设费15万元、中学适用图书1000册、校园文化提升项目20万元,凤山镇文竹村、柏林村捐赠民生条件改造资金10万元、水泥100吨,益智乡者行村扶贫资金3万元。挂职干部积极从社会拉动并争取公益慈善项目,涓流成海,为景谷县基础教育办学条件改善和困难学生顺利完成学业提供支持和保障。此外,挂职干部郭胜还自掏腰包向包联贫困户捐助资金3000元,采买4000元的部分家具和生活用品。
长期以来,我校在景谷县的定点扶贫工作都得到了上级部门和扶贫地政府的高度肯定。教育部“扶贫日”专题网站3次报道学校滇西扶贫典型经验;云南省教育厅、景谷县委县政府先后向学校发来感谢信和写有“情系景谷扶真贫 助县脱贫展新颜”的锦旗;2017年2月,时任教育部发展规划司副司长刘昌亚一行到我校滇西扶贫示范基地调研,高度评价了学校滇西产业扶贫的主要做法和工作;2018年11月,《云南日报》以《夯实基础教育 推进精准扶贫——陕西师大用心用情定点帮扶景谷县》报道了学校在景谷县的教育扶贫工作。
扶贫在路上,担子在肩上。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陕西师范大学将继续按照中央和教育部的部署要求,在脱贫攻坚进入决胜的关键阶段,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强化政治责任,围绕“两不愁、三保障”既定目标,全力以赴配合当地县委县政府做好景谷县脱贫后的防止返贫和乡村振兴工作,以扎根西部、教书育人,坚守担当、奉献祖国的“西部红烛精神”锻铁成钢,将“1+2+X”的“三叉戟”牢牢矗立在祖国西南偏远的土壤,以不获全胜决不收兵的坚强意志把对景谷的帮扶工作推向新阶段新水平。
上一篇:游旭群校长参加2019年滇西脱贫攻坚部际联系会暨教育部直属系统扶贫工作推进会 下一篇:我校邀请云南景谷县基础教育教师来我校观摩第十九届陕西省青少年机器人竞赛并在计算机科学学院考察交流
Copyright ©2022-2025 陕西师范大学乡村振兴与对口支援办公室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