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在路上

【扶贫在路上】文旅融合+非遗,科技提升兴乡村

  岚河两岸百里翠,巴山明珠好风光。在陕西省南部,大巴山北麓,有一个不为人们所熟知的贫困县——安康市岚皋县。岚皋县全县人口17.2万不算多,却有着高达29.8%的贫困发生率(2017年),是全省11个深度贫困县之一,也是秦巴山区集中连片特困山区县。
作为承担全省“双百工程”结对帮扶岚皋县脱贫攻坚任务的对口高校,陕西师范大学一直坚持发挥自身科教优势,结合当地县情,积极围绕以基础教育帮扶为龙头,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生态旅游文化资源开发为重点,以基层党政干部培训、民生条件改善、爱心捐赠等形式为辅助措施的“1+2+X”扶贫模式,在贫困县当地开展了大量的工作,助推岚皋县脱贫攻坚任务取得实效。
  重组一套扶贫工作领导班子,围绕一个“旅游富民、生态强县”的发展目标,签订一份校县“文化旅游脱贫发展框架协议”,提出一个“非遗+扶贫”的思路模式,确定一个“非遗文旅小镇”(杨家院子)建设的重点项目,凝聚一支涵盖多学科多层次的专家工作队,开展一个以“非遗文化传承”为主题的系列活动,2017年以来,学校结对帮扶岚皋县文化旅游产业提升的故事就从这“七个一”的工作机制铺陈开来。
  特色小镇打造 学科各展所长
  岚皋群众的产业难题,是学校最深的牵挂。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党委书记孙清潮,就是年关将至也放不下这份牵挂,腊月二十八伴着路上的积雪也要组织专家到岚皋县走走,破局当地文化旅游产业发展难题。工作休息中、回家校车上,孙书记尽可能抓住一点点空闲帮助岚皋县找出路、想办法。
4次岚皋考察,连夜翻看县志,走山路、访农家,眼前是画中的青山绿水,脑中是智慧碰撞擦出的火花。终于,在2018年5月,我校结对帮扶岚皋县重点项目杨家院子建设横空出世,陕西省首个“非遗文旅小镇”在岚皋扎根安家。文学学科的报告文学创作、旅游学科的旅游设计规划、食品学科的特色产品加工、新闻学科的形象包装宣传、美术学科的写生基地建设、音乐学科的民间舞蹈编排,多个学科在这里有了用武之地,实现“教育提智+旅游增收+县域脱贫”的三赢。
  科技提升打造 文化包容万千
  过去是师徒间的口传心授,现在是大学浸入式的成建制培训。下一步学校将依靠虚拟现实技术(VR)、增强现实技术(AR)、无人机、3D打印、三维实景、职能机器人等新兴科技手段,让地域与时空交错,让历史与文化碰撞,让巴人文化博物馆、杨氏姓氏文化馆、巴人工匠展示馆、非遗技艺体验馆在非遗文旅小镇(杨家院子)“活”起来。
  参加第四届中国“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的陕师大的同学们正在研发设计一款名为“岚姑娘”的智慧旅游手机APP,手掌方寸之间包罗万象,足不出户也可尽览岚皋千种风情。过去,岚皋县吃了地理区位的亏,现在,陕西师范大学要用科技的力量让岚皋县发展先行,从内而外地强起来。
  非遗传承培养 圆梦陕西师大
  2016年至今,依托省文化厅与陕西师范大学共建的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陕西师范大学已在校内开展九期“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简称“研培计划”)陕西省非遗传承人群普及培训班,涉及刺绣、剪纸、泥塑、面花、皮影、木板年画等多项传统工艺项目,累计培养学员437人。
这些平日里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有些甚至没读过几年书、不认识几个大字,却因为非遗而结缘,在陕西师范大学的校园中圆了他们一生想都不敢想的“非遗梦”、“大学梦”。
  为期一个月的培训班,学校为远道而来的学员提供免费食宿,邀请省内外高校、社科院、中国工艺美术学院、陕西省艺术馆的知名专家教授亲历课堂、点评指导。以“强基础、增学养、拓眼界”为目标,紧紧围绕陕西传统工艺保护传承与创新发展,精心设计培训课程,形成了“通识课+专业课+拓展课+点评课+创作实践+现场教学+参观考察+座谈研讨+互动交流+‘作品、故事、心得’三维展示展演”的教学体系。特别是,一些国家级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也受邀站上了陕西师范大学的讲台上,摇身一变成为了一名“大学老师”,为台下学员示范讲解的同时也让自己内心的“高校教师梦”照进了现实。
  技艺转化发展,增收以点带面
  两年间,陕西师范大学“研培计划”回访小组不断前往毕业学员所在地进行回访调研,足迹遍及关中、陕北、陕南9个地市30个区县,行程7000多公里。“期待”、“激动”、“感恩”,这是回访学员最常挂在嘴边上的几个词。当又一次见到“母校”的老师时,学员们激动得热泪盈眶,记忆犹新的培训经历给了他们开阔的视野和熟练的实践技艺、勤劳致富的动力和与命运抗争的勇气。有些学员在培训结束后回家带动全家甚至全村进行民间艺术的创作与销售,形成了“高校培训—传承人带动—企业合作—农民增收”四级良性产业链,这不,一个个奋斗的故事在基层、在民间、在祖国的大地上百花齐放。
  家住延川县张家滩镇下畔村的学员李志梅,依靠所学技艺带领全村留守妇女和老人从事传统手工艺制作,消除了村内婆媳吵架等现象,让下畔村成为了远近闻名的文化村和文明村;绥德的学员胡文飞在参加剪纸培训班后,创办了属于自己的公司,将传统手工艺作品直接转化为及经济效益;黄陵的学员张轩武在家中经营剪纸、刺绣、面花等手工制品,靠一间小小的门面养活了一大家子人;铜川的学员田亚莉积极为当地社区、妇女社团、老年大学、校园儿童以及高校学生等传授剪纸文化,每年传承培训达2000余人次,带动创业人员500余人,人均年收入一万余元,由她创办的铜川市宜君民间艺术研究院被省文化厅评为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单位,荣获省文化厅、省扶贫办颁发的“文化助力扶贫示范单位”称号……
  2018年,针对岚皋县量身定制的巴山豆腐制作技艺“研培计划”培训班已经得到文化和旅游部、教育部以及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批准,将于后半年正式开班并且只面向岚皋县招生,旨在为岚皋县当地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积蓄人才力量,帮助岚皋县非遗传承人增收致富、实现梦想。
  在未来,朝着国家3A、4A级景区的目标而逐步迈进,岚皋县杨家院子将成为一个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主题,文化与旅游、科技、人文、生态等深度融合,生态、生产、生活同步发展,宜居、宜业、宜游、宜养的特色小镇。陕西师范大学也将用好“研培计划”平台,以文旅融合讲好岚皋故事,用非遗小镇谱写乡村振兴新篇。




Copyright ©2022-2025 陕西师范大学乡村振兴与对口支援办公室 版权所有

 

  
分享到